查看原文
其他

从修汽车到造汽车:上海支援“一汽”建设亲历者的回忆

王永君 侯恩杰等 党史镜报 2022-10-14

请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研发总院考察。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汽”,是国有特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前身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从1953年到1955年,上海先后有1万多名建设者告别家乡奔赴东北,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厂的建设。本文是上海支援一汽建设亲历者的回忆。



口述前记

 韩玉麟,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3年调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曾任一汽技术检查处、总调度室科长、处长,一汽副厂长、总工程师,解放汽车联营公司董事长,一汽合资办主任等职。

 陈文,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上海汽车修理厂、华东工业部汽车配件委员会工作。1954年6月,调第一汽车制造厂,曾任一汽技术处处长、工艺处处长、副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口述 | 韩玉麟  陈 文  等

整理 | 王永君  侯恩杰  李  磊


1955年7月18日,上海341名优秀五金工人出发支援长春一汽重点建设工程



重大的历史契机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在全国抽调从事汽车修理的工程师参加筹备组工作。从事汽车修理的很多技术人员都盼望着参加到制造我们自己的汽车的行列中来。

作为解放前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上海,对一汽建设的支援尤其突出,在人才、物资、工程、配套等方面都做了很大贡献。尤其是人才方面,更是发挥上海人才的优势,为一汽提供了许多优秀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量的技术工人。上海对一汽建设初期的人才支援是全方位的,有担任领导工作的老干部(指解放前参加工作的),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和技术员,以及新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和四级以上的技术工人。

当时华东工业部下有一个汽车配件委员会,集中了许多有关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后来这些人都进入到汽车工业筹备组的上海工作室。一汽建设开始,其中有10多位工程师和技术员直接调到一汽,还有一些已经去北京筹备组的和自1950年先后从上海去筹备组的技术人员也陆续转到一汽。领导干部中有当时的上海市委组织部长赵明新,他来一汽后担任党委书记。还有几位既是老干部又是技术人员,如来自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分局的江泽民、来自上海机床厂的朱伯欣等,他们来后都担任过一汽的部门领导。

从上海还分来一大批一汽急需专业的大中专学生。1952年,从复旦大学毕业的李岚清带队与其他几名学生一起到一汽报到。1953年来的学生比较多,他们大部分为了一汽建设的需要,都提前一年毕业,如上海交通大学来了50多名学生,汽车专业的学生一半以上都来了;上海财经学院、华东化工学院等也都分来一批学生。1954年又从上海交大、上海财经学院、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前身是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等学校来了不少学生。这些年轻的新生力量在老同志的帮助下,很快成长起来,有的还被派往苏联李哈乔夫汽车厂实习,掌握了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他们后来都成为一汽的技术骨干力量,在各级技术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举行奠基典礼大会



实现制造汽车的夙愿



我们这一批上海的专业技术人员是1954年7月7日到达长春的。厂里已安排好我们住在上海路原政协大院的一栋三层楼房内。虽然远不如我们在上海的住房条件好,但并没有人在意,大家都希望快一点走上工作岗位。

安排好住处,干部处立即安排我们的工作岗位。干部处长领我们去见孟少农厂长。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位满脸笑容、和蔼可亲的孟厂长。但我们早知道他是清华大学教汽车学的有学问的教授。见到他,我们立即要求被派往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学习,可以直接接触汽车的生产组织和生产技术。这时厂里正在陆续派遣技术人员去苏联学习。对美国的、苏联的和日本的汽车工业生产技术,孟厂长是很清楚的。对我们这批上海来的工程师也是有底的,很理解我们的心情。与其他调来汽车厂的工程师不同,我们不仅懂得汽车的性能构造,而且有比较丰富的修理经验。他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苏联学习。他说:“你们看了苏联提供的工艺文件就明白了。”果然,工艺文件上每道工序的衔接、工时定额都很详细。而且当时正是苏联设计的技术资料大量到厂,光靠翻译是不够的。我们虽然俄文水平不高,现学现卖,但我们是内行,翻译的质量是有保证的。我们这批来厂的工程师共9人,有刘炳南、冯辅晋、吴孝通、胡亚庄、朱文渊、孙永澄、顾崇治、技师孟庆瑞和我,还有技术员金嗣帆、欧阳玺、郁雪琪等10多人。孟厂长安排我们9位工程师每人负责一个基层单位的技术领导工作。那时厂里是严格执行苏联提供的“组织设计”设置工厂的各个职能部门的。每个部门也都有苏联专家负责指导工作。年龄较大的分配在工艺处的几个科里任科长,其他几位则分配在冶金处附件车间、金属品车间、拔丝车间任技术科长,我任弹簧车间技术科长;其他几位技术人员分别在工具车间、冶金处中央实验室、热处理车间技术科和锻造车间技术科。我们这些人的妻子也都按各人的专业分别分配到弱电车间、医院、教育处等部门工作。分配完毕,我们第二天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了。


“一五”期间国家在长春新建的长春汽车研究所(来源:“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公众号)


赴美留学实习归来的刘炳南,开始时也被分配到北京汽车研究所,后经恳求改调长春一汽。到厂后,他先在工艺处任工程师。一天,孟少农厂长为难地说:“设备科很缺人,可别人不愿意干。”他当即表示:“我干。”从此他负责全厂的工艺设备管理工作。从国内外四面八方陆续发来的数千台设备,需要运输、装卸、验收、保管、分配、到位,工作复杂、繁重。别看他新来乍到,却干得很出色。开工生产前,刘炳南被调到生产准备科任科长。1956年7月投产后,又被任命为设计处副处长。他认真按照厂领导的要求,为实现“生产一代、设计一代、开发一代”的一汽目标,作出了孜孜不倦的努力。

与我同来的冯辅晋也是这样。他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克莱斯勒、通用汽车公司实习。当听到建设一汽的消息,他和正在上海财经学院担任俄语教师的妻子商量,举家迁来长春。1954年,冯辅晋任工艺处生产准备科负责人,1955年,由于他对汽车车身制造有经验,厂领导决定调他到冲压车间担任技术科科长,后任车间副主任。他带领技术科人员,消化、整理从苏联引进的全部技术工艺文件,配合设备安装,完成生产准备,在专家指导下,调试出合格的零件和总成。1956年7月上旬,冲压车间成功调装完成最后一个总成驾驶室,为保证按时出车作出了贡献。


陈文:在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调整生产中,我也曾做过一些有益的事:1954年7月刚来厂时,孟少农厂长分配我任弹簧车间技术科长。1956年7月,我厂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总装配车间下线。那时弹簧车间的主要设备“十面弯曲淬火机”尚未到厂,只能装上苏联提供的成品。我心里总感到不是滋味,与车间主任林流商量,钢板弹簧是热加工中很简单的零件,我这个修汽车出身的工程师完全有经验用土办法生产出合格的钢板弹簧。车间主任同意了我的要求。于是我动员技术科的同志按我的设计草图制作了一台土的弯曲淬火机,不到一星期就完成了。这也就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制造攻下了一个大难关。



第一代创业者的拼搏与奉献



1958年5月12日,第一辆国产“东风”牌小轿车送到中南海(来源:“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公众号)


到一汽的都是怀抱着建设祖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的宏伟目标而来的。许多老工程师、老工人离开从小生活的温暖的南方、相对较好的物质与文化环境、较高的工薪报酬,来到天寒地冻、环境艰苦、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的长春,生活难免不习惯,尤其过去都没有吃过粗粮,有的老工程师和老工人还大幅度降了工资。在长春工作大家都是作出了一定牺牲的。但是由于每个人都有着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努力工作,要为祖国汽车工业建设作出贡献。这其中有不少人被评为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就有4人。

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先后向全国汽车行业输送了2万多名干部和工人,其中不少是来自上海支援一汽的人员,几乎所有主要汽车厂中都有从一汽来的上海人。

50多年来,一汽一直处于全国汽车工业排头兵位置。作为一名中国汽车工业创始工厂的参与者,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


(来源:“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来源 /《党史信息报》

编辑 / 赵菲

制作 / 张丽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ID:dsjb2020)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1.对口援滇,发挥优势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

2.元宵前夜,阿克苏迎来了上海首批对口援疆干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